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FrenchFrench

行业资讯

收藏!矿山常见术语


矿山常见术语主要根据井巷工程、井巷掘进、井巷支护、爆破四个方面进行罗列,主要为矿山常见专业术语作了一个注解。




一、井巷工程设计
矿井建设—井巷施工、矿山地面建筑和机电设备安装三类工程的总称。

井巷工程—为进行采矿,在地下开凿各类通道和硐室的工程。

矿山地面建筑工程—建设矿山地面各种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工程。

矿场建筑工程—建设矿井工业场地内各种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工程。

安装工程—安装矿山各种机电设备、设施的工程。

立井—又称“竖井”。服务于地下开采,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竖直通道。

斜井—服务于地下开采,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倾斜通道。

平硐—服务于地下开采,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水平通道。

主平硐—主要用于运输矿产品的平硐。

隧道—在地层中开凿的两端有地面出入口的水平通道。

井筒—泛指立井和斜井,也包括暗井。通常由井颈、井身和井窝组成。

井口—井筒和平硐的地面出入口。

井颈—井口以下井壁加厚、加强的一段井筒。

井身—井颈以下到井底车场水平或提运装置的下端水平的一段井筒。

井窝—井身以下的一段井筒。

主井—主要用于提运矿产品的井筒。

副井—主要用于提运人员、矸石、器材、设备和进风的井筒。

箕斗井—装备箕斗的井筒。

罐笼井—装备罐笼的立井。

混合井—同时装备箕斗和罐笼的立井。

风井—主要用于通风的井筒。

矸石井—主要用于提运矸石的井筒。

马头门—井底车场巷道与立井井筒连接、断面逐渐加大的过渡段。

井底车场—位于开采水平,井筒附近的巷道与硐室的总称;是连接井筒提升与大巷运输的枢纽。

环行式井底车场—矿车列车作环状运行的井底车场。

折返式井底车场—矿车列车在同一条巷道的两条或两条以上轨道折返运行的井底车场。

硐室—为某种专门用途在井下开凿和建造的断面较大或长度较短的空间构筑物。

井底煤仓—井底车场内用于贮存煤炭的垂直或倾斜硐室。用于贮存矿石或矸石的分别称为“井底矿仓”或“井底矸石仓”。

翻车机硐室—井底(或采区)车场内装有将矿车中的煤炭、矿石或矸石自动装入提升箕斗的装载设备的硐室。

主排水泵硐室—又称“中央水泵房”。通常设置在井底车场内,为全矿井服务、装有主排水设备的硐室。

水仓—用以贮存井下涌水的一组巷道。

吸水井—位于主排水泵硐室一侧、与水仓相通,供水泵吸水的小井。

配水巷—连接各吸水井的巷道。

井下充电室—用于电机车蓄电池充电的硐室。

井下主变电硐—通常设置在井底车场内,服务于全矿井,装有变、配电设备的硐室。

井下[机车]修理间—维修电机车的硐室。

井下调度室—位于井底车场内,供值班、调度人员工作的硐室。

爆炸材料库—曾称“火药库”。经主管部门批准,按专门规定设计建造的,用以存放炸药、雷管等爆炸材料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包括“地面爆炸材料库”和“地下爆炸材料库”。

巷道—服务于地下开采,在岩体或矿层中开凿的不直通地面的水平或倾斜通道。

水平巷道—简称“斜巷”。有明显坡度的巷道。

岩石巷道—简称“岩巷”。在掘进断面中,岩石面积占全部或绝大部分(一般大于4/5)的巷道。

人行道—矿井中专供行人的巷道;或斜井、巷道一侧专供行人的通道。

交岔点—巷道的交叉或分岔处。

井筒安全道—由井筒经井通达地面的人行通道。

管子道—专门用于安装排水管路的通道。通常指由主排水泵硐室至副井井筒敷设排水管的一段通道。

暖风道—在寒冷地区,专为井下输送暖风用的由井口空气加热室到井的一段通道。

检修道—在装有带式输送机的斜井井筒或巷道中,为检修设备铺有钢轨的那一部分通道。

单项工程—能单独立项,建成后能独立形成生产能力或规模的建设工程。

单位工程—在单项工程中,能相对独立的建设工程。

矿井施工准备期—矿井建设从办妥土地征购、施工人员进场开始到一个井筒正式开工之日止的全部时间。

矿井中巷过渡期—从井筒施工结束,转入井底车场平巷施工,到完成提升、排水、通风、运输、供电等设施改装的全部时间。

建井期—又称“施工期”。矿井建设从井筒正式开工之日到交付生产的全部时间。其中包括完成设计规定的投产前应完成的井下、地面和有关配套工程,并经过试运转、试生产的时间。

矿井建设总工期—矿井施工准备期与建井期之和。

矿井建设关键线路—又称“主要矛盾线”。决定矿井建设最短总工期的、只能按顺序施工的线路。该线路上的各单位工程统称“关键工程”。


二、井巷掘进
井巷掘进—进行井巷开挖及临时支护的作业。

井巷施工—进行井巷掘进、永久支护和配套工程施工的作业。

一次成井—掘进、永久支护和井筒装备三种作业平行交叉施工,一次完成的井筒施工方法。

一次成巷—掘进、永久支护和水沟掘砌作业,在一定距离内,相互配合、前后衔接、最大限度地同时施工,一次完成的巷道施工方法。

凿井—井筒掘进及永久支护等作业的总称。

井巷工作面—井巷掘进及支护的作业场所。

普通凿井法—在稳定的或含水较少的地层中采用钻眼爆破或其他常规手段凿井的方法。

钻眼爆破法—简称“钻爆法”。用打眼、装药、爆破的工艺进行采掘的方法。

超前井—超前于井筒掘进工作面的集水小井。

板桩法—在不稳定地层中,先在井巷周边密集地打入板桩,而后再掘进、支护的井巷施工方法。

撞楔法—在不稳定地层或破碎带掘进或修复巷道时,先从巷道工作面支架的顶梁与棚腿的外侧成排地打入带有尖端的木板、型钢或钢轨,而后在其掩护下施工的方法。

掩护筒法—又称“盾构法”。在不稳定地层中先顶入金属筒体,后在其掩护下进行井巷施工的方法。

全断面掘进法—井巷整个掘进断面一次同时开挖的方法。

导硐掘进法—巷道或硐室施工时,先以小断面超前掘进,而后再扩大到设计断面的方法。

台阶工作面掘进法—巷道或硐室掘进工作面呈台阶状推进的方法。有“正台阶工作面掘进法”和“倒台阶工作面掘进法”之分。

宽工作面掘进法—在煤-岩巷道掘进中,挖掘煤层的宽度大于巷道设计宽度并将宽出部分用矸石充填的掘进方法。

独头掘进—在很长的巷道内的单工作面掘进。

单工作面掘进—一个掘进班组仅在一条巷道内的一个工作面从事所有工序的掘进作业。

多工作面掘进—又称“多头掘进”。一个掘进班组于同一时间在几个邻近工作面分别从事不同工序的掘进作业。

贯通[掘进]—井巷掘进中,采用一个或两个工作面按预定方向与预定井巷或硐室接通的作业。

短路贯通—主、副井井筒施工到井底车场水平后,为尽快给提升、通风、排水等设施的改装创造条件,在主、副井之间用最短巷道连通的作业。

净断面—井巷有效使用的横断面。

掘进断面—曾称“毛断面”。井巷掘进时开挖的符合设计要求的横断面。

特殊凿井法—在不稳定或含水量很大的地层中,采用非钻爆法的特殊工艺的凿井方法。

冻结法凿井法—用制冷技术暂时冻结加固井筒周围不稳定地层并隔绝地下水后再进行凿井的特殊施工方法。

长短管冻结—俗称“长短腿冻结”;曾称“差异冻结”。根据井筒不同深度地层的不同情况和对冻结壁强度、厚度的不同要求,采用长、短冻结器间隔布置进行冻结的方法。

局部冻结—只对井巷的某一含水层或不稳定地段进行冻结的方法。

分段冻结—又称“分期冻结”。将一个井筒所要冻结的深度分为数段,自上而下依次冻结的方法。

冻结器—安放在冻结孔内,由冻结管、供液管、回液管等组成的带底锥的金属管用于冷媒剂与地层进行热交换。

冻结孔—安设冻结器的钻孔。

冻结壁—曾称“冻土墙”。用制冷技术在井筒周围地层中形成的有一定厚度、深度和强度的封闭冻结圈。

冻结期—为形成和维护冻结壁,连续向冻结器中输送冷媒剂的时间。包括冻结壁形成期和冻结壁维持期。

冻结壁形成期—曾称“积极冻结期”。从开始冻结至达到冻结壁的设计要求的时间。

冻结壁维持期—曾称“消极冻结期”。冻结壁形成后,为维持其设计要求,继续向冻结器输送冷媒剂的时间。

冻结壁交圈—各相邻冻结孔的冻结圆柱逐步扩大,相互连接,开始形成封闭的冻结壁的现象。

冻结压力—又称“冻涨力”。因介质冻结、体积膨胀而作用于井帮或井壁上的压力。

配液圈—用于向各冻结器的供液管输送冷媒剂的环形干管。

注浆—通过钻孔向有含水裂隙、空洞或不稳定的地层注入水泥浆或其他浆液,以堵水或加固地层的施工技术。

注浆孔—向地层注入浆液的钻孔。

注浆凿井法—注浆后再凿井的施工方法。

地面预注—按设计要求在井巷掘进工作面进行的注浆。

[壁]后注浆—井巷支护后,按设计要求向壁后进行的注浆。

单液注浆—采用一种浆液和一套输浆系统进行的注浆。

双液注浆—采用两种浆液和两套输浆系统输浆,经混合器混合后进行的注浆。

多液注浆—采用多种浆液时称为“多液注浆”。

上行式注浆—在多含水层或厚含水层中采用地面预注浆时,钻孔一次至全深,自下而上分层或分段依次进行的注浆。

下行式注浆—在多含水层或厚含水层中采用地面预注浆时,钻孔与注浆自上而下分层或分段交替进行的注浆。

混合式注浆—在多含水层中采用地面预注浆时,如渗透系数相差悬殊,先自上而下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岩层注浆,后自下而上对渗透系数较小的岩层进行的注浆。

混合器—双液注浆时,使两种浆液混合的装置。

止浆塞—采用地面预注浆时,暂留在含水层上方或前方能够承受最大注浆压力(压强)并防止向掘进工作面漏浆、跑浆的岩柱。

止浆垫—井筒工作面预注浆时,预先在含水层上方构筑的,能够承受最大注浆压力(压强)并防止向掘进工作面漏浆、跑浆的混凝土构筑物。

止浆墙—在巷道中需要注浆的地段,预先构筑的能够承受最大注浆压力(压强)并防止向巷道中漏浆、跑浆的混凝土构筑物。

注浆压力—注浆时克服浆液流动阴力并使浆液扩散一定范围所需的压力(压强)。

注浆终压[力]—注浆结束时注浆孔口的压力(压强)。

注浆段高—在厚含水层中将整个含水层划分为若干段依次注浆时,每段的注浆高度。

钻井[凿井]法—用钻井机钻凿立井井筒的方法。

钻井机进给力—俗称“钻压”。钻井机钻头刀具给予钻井井底的垂直力。

泥浆护壁—采用钻井法时,利用井内泥浆的静压力(压强)平衡地压与水压,并使泥浆渗入围岩形成泥皮,以维护井帮的方法。

洗井—采用钻井法时,使用连续流动介质将破碎下来的岩土碎屑从井底清除出井的作业。

泥浆净化—为了重复使用返回地面后的洗井泥浆,将其中所携带的岩土碎屑分离出去的作业。

井壁筒—在地面预制用作井壁的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圆筒。

漂浮下沉—采用钻井法时,钻进结束后,在充满泥浆的井筒中,将预制的锅底形井壁底和井壁筒连接,克服泥浆的浮力,使其缓慢地下沉(相应地接长井壁筒),沉入井底的作业。

固井—井壁筒沉到井底找正操平后,通过管路向井壁筒外侧与井帮之间的环形空间注入相对密度大于泥浆的胶凝状浆液,将泥浆自下而上地置换出来并固结井壁筒的作业。

沉井—由刃脚和井壁筒组成的结构物。

[沉井]刃—采用沉井凿井法时,为减少下沉的正面阴力,安设在沉井下端的刃状结构物。

沉井[凿井]法—在不稳定的表土层中,利用沉井自重或加压,采取各种减阻措施,边下沉边掘进,并相应接长井壁的凿井方法。

震动沉井[法]—在震动力的作用下,使沉井周围封流态化,以减少下沉阻力的沉井法。

淹水沉井[法]—在沉井内灌满水,使沉井内外水、土压力(压强)平衡,以防止涌沙冒泥事故的沉井法。

壁后触变泥浆沉井法—简称“触变泥浆沉井”。只在沉井外围灌注触变泥浆以减少下沉侧面阻力的沉井法。

压气沉井法—又称“压气沉箱法”。在沉井下部构筑无底腔室,并充入压缩空气,以杜绝下沉时涌沙冒泥的沉井法。

多级沉井[法]—为减少侧面阻力面积,把沉井分为若干段,逐段缩小直径,依次下沉的沉井法。

套井—又称“护井”。采用沉井法时,在井口外围预先做成的直径略大于沉井并具有一定深度的一段构筑物。

压气排碴—采用沉井凿井法时,利用空气吸泥机将沉井工作面的岩土排至地面的作业。

帷幕凿井法—在不稳定的表土层中,沿井筒周围钻凿槽孔,灌注混凝土形成封闭的圆形保护墙后,在其保护下,再进行凿井的方法。

槽孔—采用帷幕凿井法时,将钻凿好的相邻钻孔相互贯通,形成环形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槽沟。

凿井井架—凿井专用的井口大型立体结构物。

天轮平台—位于井架上端专为安设各种天轮用的框架结构平台。

卸矸台—曾称“翻矸台”。开凿立井时,专为吊桶卸矸,在井口上方设置的结构物。

封口盘—又称“锁口盘”。为保障凿井作业安全并进行井筒测量等作业,在封口盘下方一定距离设置的,固定于井壁的盘状结构物。

吊盘—又称“工作盘”。服务于立井井筒掘进、永久支护、安装等作业,悬吊于井筒中可以升降的双层或多层盘状结构物。

稳绳盘—悬吊在立井井筒掘进工作面上方,主要用作固定和拉紧稳绳的盘状结构物。

滑架—立井凿井时,悬吊于井筒工作面上方,供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升井的金属梯。

吊桶—立井施工时,用以运出矸石,升降人员和器材桶形提升容器。

稳绳—立井施工时,悬吊在井筒中专门用作吊桶升降导向的钢丝绳。

井口棚—与凿井井架联合构成的井口临时建筑物。

稳车棚—凿井期间,在井口附近专为凿井绞车修建的临时建筑物。

冷冻站—采用冻结凿井法时,集中安设制冷设施的场所。

矸石山—集中排放和处置矸石形成的堆积物。

装岩—将矸石装入提升容器和运输设备的作业。

爬道—为便于后卸式铲斗装载机紧跟巷道掘进工作面装岩,扣在轨道上可以向前移动的一副槽形轨道。

临时短道—当巷道掘进进尺不足以铺设一节标准钢轨时,为接长轨道而临时采用的一组短轨。

浮放道岔—供巷道掘进时调车用的,安放在原有轨道上可以移动的道岔。

调车器—用以横向调车的可以移动的设施。

调车盘—双轨巷道掘进工作面,紧跟装载机或转载机之后而设置的盘状调车设施。

[斜井]吊桥—为斜井井筒与平巷连通而设置的,能灵活适应多水平提升的桥式过车设施。

井筒装备—在立井井筒中安装的罐道梁、罐道、井梁、梯子间和各种管、线等设施。

罐道—提升容器在立井井筒中上下运行时的导向装置。包括“木罐道”,“钢轨罐道”,“中空型钢罐道”,“钢丝绳罐道”等。

吊架—曾称“吊罐”。在立井井筒已安好罐道梁时,专门用作罐道安装和人员升降的框架结构物。

罐[道]梁—为固定刚性罐道,沿立井井筒纵向每隔一定距离安设的横梁。

井梁—立井井筒中不安装罐道的横梁。

基准梁—立井井筒第一层或每隔一定距离经过专门校正的、作为安装其下各层罐道梁基准的横梁。

管子间—井筒中专门敷设管道的格间。

梯子间—井筒中设有梯子用作安全通路的四周封闭的隔间。

延深间—立井井筒中专为后期井筒延深而预留的格间。

井筒延深—将原生产井筒加深到新生产水平的工程。

下向井筒延深法—俗称“自上而下井筒延深法”。由原生产水平向下延深原生产井筒的方法。

上向井筒延深法—俗称“自下而上井筒延深法”。由新生产水平向上凿通原生产井筒的方法。

反向凿井—俗称“打反井”。由下向上掘凿井筒。

吊罐—又称“吊笼”。反向凿井时,在上水平用绞车通过钻孔悬吊于立井井筒中,用于掘进作业的笼形结构物。

爬罐—反向凿井时,用于掘进作业的、可沿安装于立井井筒一侧的导轨上下爬行的、装有驱动装置和安全伞的笼形结构物。

保护岩柱—在井筒延深段的顶部,为保护井筒延深作业安全而暂留的一段岩柱。

护顶盘—为防止延深井筒保护岩柱的松动冒落,紧贴其下设置的承重结构物。

人工保护盘—为保障井筒延深作业安全,在原生产井筒的井窝内构筑的、阻挡附落物的临时结构物。


三、井巷支护
支架—为维护围岩稳定和保障工作安全采用的杆件结构物或整体式构筑物。

木支架—用木材做成的杆件式支架。

金属支架—用金属材料做成的杆件式支架。

砖石支架—用砖或石材砌筑的支架。

混凝土支架—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浇注的钢筋混凝土砌筑的支架。

混合支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做成的支架。

可缩性支架—又称“柔性支架”。使用可缩性材料或(和)结构,在地压作用下能够适当收缩而不失去支承能力的支架。

刚性支架—不使用可缩性材料或结构的、在地压作用下变形或位移很小的支架。

完全支架—四周封闭的支架。

不完全支架—四周不完全封闭的支架。

梯形支架—呈梯形的完全或不完全支架。

矩形支架—呈矩形的完全或不完全支架。

拱形支架—顶部结构呈拱形的完全或不完全支架。

马蹄形支架—呈马蹄形的完全或不完全支架。

圆形支架—整体呈圆形的完全支架。

椭圆形支架—整体呈椭圆形的完全支架。

顶梁支架—谷称“无腿棚子”。巷道或硐室两帮稳定不需支撑,仅用顶梁支承顶板的支架。

顶梁—俗称“棚梁”。在杆件式支架组成中位于顶部的主要承载构件。

立柱—俗称“棚腿”。在杆件式支架或液压支架中,立于底板、底梁或底座上,用于支撑顶梁的构件或部件(如液压缸)。

背板—安设在支架(井圈)外围,使地压均匀传递给支架并防止碎石掉落的构件。

撑杆—增加杆件式支架之间的稳定性和整体性的构件。

拱碹—简称“拱”、“碹”。用砖、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构筑的整体式弧形支架。

三心拱—顶部由三段圆弧构成的拱碹。

半圆拱—顶部呈马蹄形的拱碹。

圆拱—又称“圆碹”。整体呈圆形拱碹。

底拱—又称“反拱”;曾称“仰拱”。在巷道底板设置的、连接两侧墙体或岩体的、拱矢向下的拱碹。

碹岔—巷道交岔处的拱碹。

穿尖碹岔—曾称“象鼻子碹”。拱高不变的碹岔。

牛鼻子碹岔—拱高随交岔处跨度加大而增高的碹岔。

砌碹—曾称“发碹”。构筑拱碹的作业。

碹胎—砌碹时,用以支撑模板的骨架。

井圈—立井掘进时,用以支撑背板维护围岩稳定的组装式圈形金属骨架。

井框—矩形立井井筒中,用以维护围岩稳定的杆件式木质框形支架。

基础井框—支承或悬吊井框的基座框。

井壁—在井筒围岩表面构筑的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的整体构筑物。

复合井壁—分层施工构筑的,或用两种以上建筑材料构筑的井壁。

丘宾筒—用钢、铁或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带有凸缘和加强肋的弧形板块组装的筒形支架。

壁座—为支撑向上砌筑段井壁和悬挂向下掘进段临时支架,在井筒围岩中开凿井构筑的混凝土或钢盘混凝土基座。

梁窝—为安装各种梁,在井壁或巷壁中开凿或预留的洞穴。

支护—锚杆、支架及其安设作业或构筑作业。

井巷支护—泛指井筒、巷道和硐室的支护。

临时支护—在永久支护前,为暂时维护围岩稳定和保障工作面安全而进行的支护。

永久支护—在井巷服务年限内,为维护围岩稳定而进行的支护。

超前支护—在松软或破碎带,为了防止岩石冒落,超前于掘进工作面进行的支护。

联合支护—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支架共同维护围岩稳定的支护。

锚杆—锚固岩体、维护围岩稳定的杆状结构物。

锚杆支护—单独采用锚杆的支护。

喷浆支护—利用压缩空气将水泥砂浆喷射到岩体表面的支护。

锚网支护—锚杆加金属网的支护。

锚喷网支护—海盗合使用锚网和喷混凝土或喷浆的支护。

新奥法—全称“奥地利隧道新施工法”。奥地利人根据本国多年隧道施工经验总结出的一种施工法。特点是采用光面爆破;以锚喷作一次支护,必要时加钢拱支架;根据围岩地压及变形实测数据,再合理进行二次支护;对软岩强调封底。

干喷[法]—利用压缩空气将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干拌合料输送到喷射机喷头处再加水混合的喷射方法。

潮喷[法]—利用压缩空气将具有一定湿度的骨料和水泥拌合物输送到喷射机喷头处再加水混合的喷射方法。

湿喷[法]—将拌制好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利用喷射机喷射的方法。


四、爆破
爆炸材料—又称“爆炸物品”;曾称“爆破材料”。炸药与起爆材料的总称。

炸药—在一定能量作用下,无需外界供氧时,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生成大量的热和气体产物的物质。单一化合物的炸药称“单质炸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炸药称“混合炸药”。

岩石炸药—用于地面以及无瓦斯和(或)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井下爆破岩石的混合炸药。

露天炸药—只适用于地面或露天矿爆破作业的炸药。

煤矿许用炸药—曾称“煤矿炸药”、“安全炸药”。经主管部门批准,符合国家安全规程规定、允许在有瓦斯和(或)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井下工作面或工作地点使用的炸药。

硝酸铵类炸药—曾称“硝安炸药”、“硝铵炸药”。以硝酸铵为主、加有可燃剂或再加敏化剂(硝化甘油除外),可用雷管起爆的混合炸药。

硝化甘油类炸药—硝化甘油被可燃剂和(或)氧化剂等吸收后组成的混合炸药。

胶质炸药—曾称“胶质代那买特”。以硝酸盐和胶化的硝化甘油或胶化的爆炸油(硝化甘油和硝化乙二醇的混合物)为主要组分的胶状硝化甘油类炸药。

铵梯炸药—曾称“硝铵炸药”、“硝铵炸药”。以梯恩梯为敏化剂的碳酸铵类炸药。

铵油炸药—又称“铵油爆破剂”。由碳酸铵、燃料油[和木粉等]组成的碳酸铵类炸药。

含水炸药—以氧化剂水溶液和可燃剂为基本成分的,含水量一般为<=-?=>的混合炸药。

浆状炸药—由可燃剂和(或)敏化剂分散在以碳酸铵为主的氧化剂的水溶液中,经稠化、交联而制成的凝胶状含水炸药。

乳化炸药—通过乳化剂的作用,使以硅酸盐为主的氧化剂水溶液微滳均匀地分散在含有气泡或多孔性物质的油相连续介质中而形成的油包水型膏状含水炸药。

被筒炸药—以煤矿许用炸药为药芯,外包以消焰剂做的被筒而制成的安全度较芯药更高的煤矿许用炸药。

离子交换[型]炸药—含有离子交换盐对(硝酸钠或碳酸钾和氯化铵)和硝化甘油的煤矿许用炸药。

起爆药—在较小外界能量作用下,可急速由爆燃转爆轰的炸药。

猛炸药—曾称“高级炸药”、“烈性炸药”。在较大外界能量作用下才能起爆,利用爆轰释放出来的能量对周围介质做功的炸药。

黑火药—曾称“黑药”。由碳酸钾、硫黄和木炭组成的混合物。

敏化剂—又称“敏感剂”。用以提高混合炸药起爆感度的物质。

消焰剂—曾称“阻化剂”。能缩短炸药爆炸时产生的火焰长度及持续时间,降低炸药的爆温,并能对可燃气体或煤尘的氧化反应起负催化作用的物质。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

爆轰—曾称“爆炸”、“爆震”。戠轰波在炸药中自行传播的现象。其反应区向未反应物质中推进速度大于未反应物质中的声速。

爆轰波—曾称“爆炸波”。伴有快速化学反应的冲击波。

冲击波—曾称“击波”、“激震波”、“激波”。使介质状态参数突跃、并以超声速传播的压力波。

爆燃—炸药迅速燃烧的现象,其反应区向未反应物质中推进速度小于未反应物质中的声速。

爆速—爆轰波在炸药中传播的速度。

爆炸压[力]—炸药爆炸时生成的热气体所产生的压力(压强)。

爆轰压[力]—简称“爆压”。在假设的模型中,炸药爆轰时爆轰波在化学反应区末端面的压力(压强)。

炸药作功能力—又称“威力”;曾称“爆力”。炸药爆炸产物对周围介质所作的总功。

感度—爆炸材料在外界能量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根据外界作用不同,可分为“热感度”、“火焰感度”、“撞击感度”、“摩擦感度”、“起爆感度”(又称“爆轰感度”)、“冲击波感度”、“静电火花感度”、“静电感度”和“射频感度”等。

猛度—炸药爆轰时粉碎与其接触介质的能力。

氧平衡—炸药含氧量与炸药中所含可燃元素完全氧化所需氧量之间的相差程度。多余时称“正氧平衡”,不足时称“负氧平衡”,相等时称“零氧平衡”。

药卷密度—药卷单位体积所含炸药的质量。

临界直径—在一定的装药密度条件下,爆轰能稳定传播的最小装药直径。

殉爆—炸药(主爆药)爆轰时引起与其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炸药(受爆药)爆轰的现象。

殉爆距离—曾称“殉爆度”。主爆药与受爆药之间发生殉爆的概率为7889的最大距离。

殉爆安全距离—主爆药与受爆药之间发生殉爆的概率为7889的最小距离。

聚能效应—曾称“空穴效应”、“锥孔效应”、“空心装药效应”。在一端有空穴的炸药装药爆轰时,爆轰产物在空穴的轴线方向上汇聚,并在这个方向上增强破坏作用的现象。

间隙效应—曾称“管道效应”、“沟槽效应”。当炮眼直径与药卷(包)直径之间的间隙值在一定范围内时,造成长柱状装药传爆中断的现象。

起爆材料—装有一定量炸药的、可用预定的外界能激发而产生的效应完成起爆功能的元件和小型装置。

雷管—由外界能激发,并可靠地引起其后的起爆材料或猛炸药爆轰的起爆材料。

火雷管—曾称“火管”。用火焰激发的雷管。

电雷管—曾称“电管”。以电能激发的雷管。激发后瞬时爆炸的称“瞬发电雷管”,隔一定时间称“延期电雷管”;按延期间隔时间不同,分“秒延期电雷管”、“毫秒延期电雷管”;具有抗静电性能的称“抗静电电雷管”。

煤矿许用电雷管—经主管部门批准,允许在有瓦斯和(或)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井下使用的电雷管。

导爆管雷管—由导爆管的冲击波冲能激发的雷管。

磁电雷管—由电磁感应产生的电能激发的雷管。

最大不发火电流—电雷管达到规定的不发火概率所能施加的最大电流。

最小发火电流—曾称“最小准爆电流”、“最低准爆电流”。电雷管达到规定的发火概率所需施加的最小电流。

电雷管的安全电流—曾称“最大安全电流”、“最高安全电流”。在电雷管的最大不发火电流和要求的设计精度下,保证电雷管在规定时间内不发火的恒定直流电流。

脚线—电雷管传导电流的绝缘导线。

导火索—曾称“导火线”。以黑火药为药芯,外覆包覆层和防潮层(或外覆塑料管),能连续匀速传递火焰的索类起爆材料。

导爆索—以猛炸药为药芯,外覆包覆层和防潮层(或外覆塑料管),能传递爆轰波的索类起爆材料。

导爆管—又称“塑料导爆管”;曾称“诺内尔管”。内壁附着猛炸药、以低速传递爆轰波的塑料细管。

[毫秒]继爆管—又称“延期继爆管”。与导爆索配合使用的毫秒延期传爆元件。

电爆网路—给成组的电雷管输送起爆电能的网路。通常由起爆电源、爆破母线、连接线和电雷管脚线连接组成。连接的方式有串联、并联、混联等。

发爆器—又称“起爆器”;曾称“放炮器”。供给电爆网路上的电雷管起爆电能的器具。

发爆能力—曾称“放炮能力”。发爆器能够一次起爆的电雷管数。

爆破母线—曾称“放破母线”。连接(或通过在连接线连接)电雷管脚线与起爆电源的导线。

炮眼—在爆破介质中外凿的用以装药爆破的孔眼。在露天爆破中通称“炮孔”。

掏槽眼—在工作面上首先爆破以造成第二个自由面的一组炮眼。

周边眼—在井巷工作面为控制掘进断面周边而钻凿的炮眼。

辅助眼—曾称“扩槽眼”。在掏槽眼与周边眼之间钻凿的炮眼。

顶眼—在采掘工作面顶部钻凿的炮眼。

底眼—在采掘工作面底部钻凿的炮眼。

帮眼—在巷道掘进工作面两帮钻凿的炮眼。

直眼掏槽—曾称“平行空眼掏槽”。掏槽眼均垂直于掘进工作面,彼此间距较小,并有不装药空眼的掏槽方式。

斜眼掏槽—掏槽眼与采掘工作面斜交的掏槽方式。

混合掏槽—立井掘进工作面,掏槽眼呈6-7圈同心圆布置,内浅外深,由内向外顺序起爆的掏槽方式。

炮眼密集系数—曾称“临近系数”。炮眼间距与最小抵抗线的比值。

炮眼间距—简称“眼距”。同排或同圈炮眼中心之间的距离。

[炮眼]排距—炮眼排与排间的距离。炮眼圈与圈间的距离称为“[炮眼]间距”。

炮眼深度—由炮眼底至工作面的垂直距离。

超钻深度—又称“超深”、“超钻”。台阶爆破时,炮孔深度超过坡底线水平的距离。

炮眼长度—沿炮眼轴线由眼底至眼口的长度。

最小抵抗线—从装药重心到自由面的最短距离。

坡顶—台阶上外行炮孔中心至坡顶线的距离。

装药—装在炮眼或待爆硐室内,包括起爆药卷的炸药。

起爆—激发炸药使其爆炸的过程。

起爆药卷—曾称“炮头”、“引药”。用以起爆其它猛炸药或爆破剂,装有雷管或导爆索的药卷或药包。

集中装药—一般指长度与直径之比小于.1的装药

柱状装药—又称“圆柱装药”;曾称“长条装药”。一般指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1的装药。

装药结构—炸药在炮眼中装填的状态。连续密接的称“连续装药,分成数段的称“间隔装药”;装药直径基本等于炮眼直径的称“耦合装药”。

装药不耦合装药系数—炮眼直径与装药直径的比值。

装药长度系数—曾称“装药系数”。装药长度与炮眼长度的比值。

装药体积系数—曾称“装药密度系数”。装药体积与装药段炮眼体积的比值。

装药密度—装药段单位炮眼体积的装药量。

装药量—装入炮眼或待爆硐室内的炸药质量。

单位炸药消耗量—爆破单位体积岩石或煤消耗的炸药质量。

炮泥—堵塞炮眼的惰性材料。用塑料薄膜袋充水做成的炮泥称“水炮泥”。

爆破—用炸药破碎物体的作业。

爆破漏斗—装药在介质内爆破后于自由面处形成的漏斗形爆坑。

爆破漏斗半径—爆破漏斗锥底圆的半径。

爆破作用的指数—爆破漏斗半径与最小抵抗线的比值。

全断面一次爆破—井巷整个工作面上一个掘进循环的全部炮眼的装
药一次起爆的爆破方法。

缓冲爆破—炮孔间距较小,采用不耦合装药或间隔装药,用以维护边坡稳定的控制爆破。

光面爆破—曾称“周边爆破”、“轮廓爆破”、“修边爆破”。爆破后岩体轮廓面成形规整,围岩稳定,无明显炮震裂缝的控制爆破。

预裂爆破—在爆破岩体的轮廓线上的炮眼采用不耦合装药并先于其它炮眼爆破,形成连通裂缝的控制爆破。

药壶爆破—在炮眼底部先少量装药爆破成壶状,再装药爆破的方法。

台阶爆破—曾称“梯段爆破”、“阶段爆破”。在露天采场台阶上进行爆破的方法。

裸露爆破—曾称“放糊炮”、“放明炮”、“放贴炮”。在岩体表面上直接贴敷炸药或再盖上泥土进行爆破的方法。

水封爆破—以水炮泥填塞炮眼用以降低粉尘的爆破方法。

延期爆破—曾称“迟发爆破”。以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起爆各炮眼或各排、各圈炮眼的爆破方法。

毫秒爆破—曾称“微差爆破”。相邻炮眼或药包群之间的起爆时间间隔以毫秒计的延期爆破。

控制爆破—对爆破介质的破坏方向、范围、程度和爆破有害效应进行严格控制的爆破技术。

松动爆破—爆破时岩体只碎裂不飞散的爆破方法。

硐室爆破—将大量装药装入专用硐室或专用巷道内进行爆破的方法。

压碴爆破—曾称“留碴爆破”。在露天采场台阶坡面上留有上次的爆堆情况下进行爆破的方法。

定向抛掷爆破—能将大量岩土按预定方向抛掷到要求位置,并堆积成一定形状的爆破技术。

正向起爆—起爆药包位于柱状装药的里端,靠近或在炮眼底,雷管底部朝向炮眼口的起爆方法。

反向起爆—起爆药包位于柱状装药的里端,靠近或在炮眼底,雷管底部朝向炮眼口的起爆方法。

残眼—又称“残孔”,谷称“炮窝子”。爆破后残留的一段炮眼。

炮眼利用率—又称“炮眼利用系数”。工作面一次爆破的循环进度与炮眼平均深度的比值。

炮眼爆破率—单位炮眼长度所爆破的矿岩量。在露天爆破中通称“炮孔爆破率”。

自由面—曾称“临空面”。被爆介质与空气的接触面。

拒爆—俗称“瞎炮”、“哑炮”、“盲炮”。起爆后,爆炸材料未发生爆炸的现象。

熄爆—又称“不完全爆炸”;曾称“半爆”。爆轰波不能沿炸药继续传播而中止的现象。

早爆—爆炸材料比预定起爆时间提前爆炸的现象。

迟爆—爆炸材料比预定起爆时间滞后爆炸的现象。

欠挖—爆破后,井巷断面周界小于设计尺寸的现象。

超挖—爆破后,井巷断面周界大于设计尺寸的现象。

底盘抵抗线—台阶上,外排炮孔轴线至坡底线的水平距离。

爆堆—爆破后形成的岩石松散堆积体。

根底—爆破后,台阶底部残留的未炸掉的岩体。

伞檐—爆破后,台阶顶部残留的未炸掉的岩体。后冲—曾称“后冲作用”。爆破后,台阶后壁上部岩体新形成的裂缝现象。
来源:中国砂石协会、塔中矿业


联系我们

电 话:+242 065705656

微信:15626555648

传 真:+242 065705656

手 机:15626555648

邮 箱:famiyecongo@gmail.com

地 址: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坪环社区天峦湖花园二期5栋一单元

QQ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1
15626555648
咨询电话2
18707684021